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一個社工的故事

我是一個在澎湖成長的野小孩,自小居住於澎湖,受澎湖資源的培育 有幸來到大台北都市念公立大學,大學畢業前一個月,逼迫自己趕緊投履歷,也從未想過自己四年社工系的教育薰陶是否能讓自己成為專業社會工作者,只抱持著一 心想投入職場工作賺錢,以利負擔家計。

  第一份工作-契約方案社工,月薪三萬多的確比一般大學新鮮人 畢業收入高,但每月所需花費顯然讓我成為月光族,房租8000元、負擔家計15000元,儲蓄5000元,剩於3000元就是我ㄧ個月的生活費。

  看似比同儕高收入的我,背後卻是月光族,到現在工作即滿一年 儲蓄尚未存到三個月薪資加起來的總額,原因是負擔家計的金額不斷增加。

  我是老大,家中目前生計來源全靠我ㄧ人,兩個弟弟高中生,大弟是身心障礙者(先天性心臟病-二尖瓣膜與三尖瓣膜閉鎖不全),未來高中畢業能從事的職業有限,加上澎湖工讀機會不多,就算有其時薪也不高(85元/時);父親是退伍軍人,這職稱只是好聽,因為父親是早期勞工轉軍職才有軍人的身分,也就是說,官階不高薪資也不高,每月也才四萬元,自從父親退休後,每月僅能享有二萬元的終身俸, 其二萬元還需付房貸、保險、家計生活費用;母親乳癌患者,除左胸切除,左手淋巴也切除,病發自今已滿五年,每月仍需台北-馬公往返追蹤,根本無法從事耗體力的工作,邁入中高齡的婦女,能在澎湖從事的工作可說是近趨於零。

  不是我不願回家鄉服務,我也知道回家鄉工作,可以存錢又可以 照顧到家人,但一個大學畢業新鮮人,基礎紮根、專業技能配備未完全準備好,對我來說是不足的。想留在台北當社工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希望自己的能力可以增 強,學習到很多專業知能帶回家鄉服務,目的為求讓澎湖社會福利或社會工作這方面之領域能成長。

  情緒管理是社工者必備的技能,但這是在服務對象時才會產生, 當工作壓力增多、案件複雜,社工能呼吸能紓壓的管道便只能從自己家庭取得,但社工者的家人就一定要成為出氣筒或是情緒垃圾筒嗎?社工必須對服務對象包容、 同理,那誰來對社工的家人包容、同理呢?

  這一年服務的看見發現周圍從事社會工作者的人,首先,家庭成 長背景與服務對象一樣,都不如完美,如有單親家庭、隔代教養等環境出身。我從小是個家暴目睹兒,現在的家庭是母親與繼父共組的,繼父視我如己出。或許是因 為有過往經驗,每當服務對象有類似的情境,我便能同理服務對象;其次,身為契約方案社工,合約終止,工作即停止,自己都無法有工作可做,還得去協助服務對 象處理困境或是協助幫忙找工作;最後,我看見自己當社工後,還蠻悲哀的是,當家人需要我、需要陪同就醫時,我卻不在家人身邊,當服務對象需要我、需要陪伴 關懷或陪同就醫,我卻在服務對象身邊,這是工作的使命,不得違抗。但自己與家人都顧不了,我們身為社工又有什麼多餘的能力去幫助服務對象。

2 則留言:

Frost Feynman 提到...

我想說,負擔比他大的人比比皆是,家人經濟健康狀況比他差的人也所在有多,沒有貶低他的意思,但是如果覺得這份工作不適合自己的狀況,那就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他的存款不到十萬就覺得自己是月光族, 那每個月只有兩萬多塊收入的人又該何去何從?能力跟努力決定收入多寡不是嗎?這篇文章真的讓人有"何不食肉糜"的感覺。

ann026 提到...

我是個剛生大一還未出社會的社工,我發現大多數的社工都面臨同樣的問題,最初都擁有想服務社會大眾的心,但現實卻把社工打的遍體鱗傷,我看了有點心裡受挫。只能說社工們加油 !!!